产品
行业

安徽跨界水体污染事件启动问责:上游宿州承诺补助1600万

2015-07-27    来源:澎湃新闻
0
[ 导读 ]:大量下泄的上游污水团让五河县的“两湖”流域遭受到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污染事故,造成9.2万亩水域被污染,涉及渔民907户,其中专业养殖户220户,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

大量下泄的上游污水团让五河县的“两湖”流域遭受到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污染事故,造成9.2万亩水域被污染,涉及渔民907户,其中专业养殖户220户,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

“酱油湖”成了安徽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新称呼。

6月26日,几乎是一夜之间,沱湖、天井湖周边渔民经年累月的辛勤劳作化为泡影,《人民日报》此前报道,由于上游大量污水团下泄,907户渔民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9亿元。

7月23日,安徽省有关部门终于披露沱湖、天井湖污染调查结果: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是水质恶化主因。上游的宿州市政府已承诺于7月25日前给予下游的蚌埠市1600万元资金援助。安徽省环保厅24日称,目前已针对这起污染事件启动问责机制。

污染引发上下游分歧

污染发生后,上游的宿州市泗县和下游的蚌埠市五河县对污染责任各执一词。7月10日,泗县环保局副局长易军告诉记者,泗县怀疑面源污染造成水质恶化,比如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一些畜禽、家禽养殖,“现在具体还没搞清”。

五河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则在7月14日向澎湃新闻介绍,五河县环保局正在做水体采样分析,“跨界水污染很复杂,牵扯事情很多”。但五河县环保、水利部门认为,上游安徽泗县境内大量浓度超标的污水团下泄,是造成沱湖、天井湖水质突遭污染的直接原因。

事件发生近1个月后,安徽省政府派出的联合调查组于7月23日公布调查结果,据安徽媒体中安在线消息,经调查,造成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目前,安徽省政府已责成蚌埠市和宿州市政府着手开展调查,对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

调查公布了此次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6月23日至26日,沱湖上游遭遇强降雨,午收播种后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农村生活垃圾,及部分农田秸秆浸泡产生的面源污染等集聚,随支流汇入湖体,导致沱湖、天井湖水体溶解氧过低。其次,由于强降雨后各河道水位快速上涨,超过汛限水位,为防洪需要,泗县在未告知下游采取防范措施的情况下提闸大流量泄洪,加剧了水体溶解氧下降。

这次沱湖、天井湖渔业损失严重也与两湖超面积水产养殖有关。幸而污染未对沿岸饮用水造成威胁。

鉴于此次鱼损主要是自然灾害所致,经反复沟通、协商,由蚌埠市、五河县政府依法依规,公平合理给予渔民适当补助,并负责做好受损渔民安抚和恢复生产工作。除宿州市政府承诺的1600万援助,蚌埠市及五河县政府已先行分别安排500万元救助资金以保障受灾渔业养殖户生活,并进行生产恢复救助。

跨界水体管理重在信息交流

安徽省环保厅称,这次污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安徽省政府领导明确指出要举一反三,以有力措施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并要求蚌埠市及五河县政府、宿州市及泗县政府统筹闸坝调度和水质监控,建立完善跨界污染防控长效机制。

位于上游的泗县与位于下游的五河县之间关于排水的纠纷已不是第一次。2013年,五河县境内也曾发生过成批鱼类死亡事件,其矛头也被指向从上游泗县流入的污水。

沱湖、天井湖上游流域的相关的两个县所属市级政府,蚌埠市(五河县)、宿州市(泗县),在2009年曾专门签订《关于跨市界河流水污染纠纷协调防控与处理协议》,澎湃新闻记者查阅发现,协议规定了两市在敏感时期(如枯水期、汛期)跨界流域相邻部门要及时通报水质情况,另一方面,也规定了闸坝防污调控方案。在此次污染事件中,上游泗县是否履行了污水预警责任曾是两县争执的焦点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来军指出,跨区县信息沟通不畅是造成污染事件的重要原因。“上游开闸放水未及时通报下游,对可能存在的污水也未作预警,导致下游无法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养殖的水产品。”

对于污染事件的责任追究,赵来军指出,应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上下游政府都负有预防污染发生及信息通报责任。上游应对污染源进行及时处理并通报下游,而下游在获得水质信息后也应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污水对河流生物的影响。

“事实上,相较于省内跨区县的污染协调,跨省区的污染协调难度更大。”赵来军指出。省内跨区县的水流域管理,因各区县环保部门受省环保厅的统一管理,难度并不大。而对于跨省流域管理,由于各省环保厅受国家环保部行政管理较少,加大了省际间的利益协调难度。

这一次的污染,也是多年来“两湖”流域遭受到的最严重的一次污染事故。目前,沱湖入湖支流及沱湖水质已恢复到Ⅳ类,天井湖湖体水质恢复到Ⅳ至Ⅴ类。 “两湖”已基本具备恢复生产的条件。

 
关键词: 上游 承诺 补助 污染 安徽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