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智慧城市建设三推手:“用、通、深”

2015-11-24    来源:中国工业报
0
[ 导读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日前,在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国际研讨会暨201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日前,在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国际研讨会暨2015智慧数据中心构建与运营论坛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校长许宝杰认为,建设开放的、多元的、世界级的科技、经济和文化创新型城市,需要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科学技术及战略产业。

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北京电子学会秘书长白建国指出,城市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由于规模的扩张和需求的多元化,发展面临着信息技术、习惯认识、技术能力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诸多挑战。据《UPS应用》总编辑兼执行主任何春华介绍,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研究表明,目前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大体相当于三个农民的消费,如果城市化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30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居民消费总额将增加1200亿元。如果我国城市化率在未来10年左右提高10~15个百分点,仅居民消费就可以拉动12万亿~18万亿元人民币。同时,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来的年投资需求约增加6.5万亿元人民币。毫无疑问,城市化将成为拉动我国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的需求应运而生。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日趋成熟,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白建国认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使智慧城市在技术和平台的选择上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技术,将完全改变各种应用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成熟和应用深化,城市发展将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将是全面的战略挑战。大规模城市信息化升级拉开帷幕北京电子学会计算机委员会主任李宁认为,建设智慧城市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已经有上百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方案,大规模的城市信息化升级拉开帷幕。

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协同推进的阶段,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承载的任务更为艰巨。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来看,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大中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看起来如火如荼,实际上,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多数项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往往把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混为一谈,没有质的变化。甚至不少城市出现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乱贴智慧标签、投入产出率低下的问题,最终陷入“有口号无内容、有规划无内涵、有项目无需求”的困境。

中国信息化协同创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金祥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必由之路,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建设的现实问题。一是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和路径认识不足;二是智慧城市对产业的带动力不强;三是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滞后,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进展;四是智慧城市建设集成商的综合集成能力不足;五是智慧城市建设难以形成多方共赢的运作模式。

战略方针是“用、通、深”

何春华表示,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让传统行业不断被信息技术解构重塑。而在各种先进技术的改造下,智慧政务、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应用将全面覆盖城市,并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全民共享、便捷的民生服务体系。

白建国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发展工程和惠民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对一个城市来说,建设智慧城市投资巨大、影响深远,因此既要立足国情,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也要着眼国内实际和未来。

因此,智慧发展首先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进而实现新的工业革命、产业革命和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培育信息消费环境;二是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更加注重环保领域,引领市民开启新的生产生活模式;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更加注重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更为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四是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更能带动创新产品开发,打造新的产业链条。

王金祥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战略方针是“用、通、深”。其中,“用”是以实用性为目标,抓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通”是打通数据孤岛,加强三元世界的彼此连接;“深”是运用大数据,推进高水平决策和高水平应用。

 
关键词: 城市建设 智慧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