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马国强继任武钢董事长 两大瓶颈如何突破?

2015-06-05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0
[ 导读 ]: 6月2日,武钢集团对外发布信息称,公司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组部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免去邓崎琳的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到龄退出领导班子。公司原总经理马国强出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从上海来到武汉2年后,马国强被选为新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集团”)新任董事长。

6月2日,武钢集团对外发布信息称,公司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组部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免去邓崎琳的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到龄退出领导班子。公司原总经理马国强出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5月28日,本该是由邓崎琳主持的武钢股份(600005.SH)2014年年度股东大会,但邓崎琳请假未出席当日的股东会。

经过人事调整后,武钢集团会否有新的变化? 兰格钢铁网分析师张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此前的武钢集团经过邓崎琳掌舵时期,已经完成了国内的传统钢铁企业向行业排名靠前的钢铁企业的积累,但其也遗留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关于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能源自给率提高的瓶颈如何突破,将最先考验新任领导层。

技术输出的可能性

与此前邓崎琳上任前不同,当下的钢铁行业仍然在行业低谷徘徊,短期向好的可能性较小。6月1日,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报告显示,5月份钢铁行业PMI指数回落5.8个百分点至42.4%,创近16个月以来新低,该指数已连续14个月处于50%的荣枯线下方。

“目前,钢铁行业进入了‘三低一高’的新常态。”在日前举行的武钢股份2014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管理层分析,低增长、低效益、低价格,和高环保,在当前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去产能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发达国家,钢铁行业去产能化一般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而公司预计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不太可能明显好转。

这种行业形势下,武钢集团如何在主业上寻找新的赢利点?张琳认为,技术输出可能被视为其中一个重点。

作为宝钢股份前任总经理,马国强被视为拥有宝钢股份诸多先进性复制到武钢集团的可能性。而在钢铁主业本身盈利能力下降的背景下,依靠央企背景的技术输出,已成为宝钢股份的一个盈利增长点。

“每年营收占比中,技术输出已在宝钢股份营收中占据一定份额。”张琳指出,而事实上,对比宝钢集团,武钢集团也具备这种技术输出的实力。

其解释,武钢集团的核心和拳头产品主要是硅钢和汽车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其在行业内排名靠前的技术能力,让其在钢铁行业下行的状态下也获利丰厚。此外,对比其他同行,老字号的武钢集团在长材、型材等普通产品的技术力量也并不弱,如果其将复制到其他企业,其能效仿宝钢集团,将其商业化。

但这种复制过程中,武钢集团要解决的问题则是自身管理能力的相对偏弱。此前,在行业内的并购重组中,武钢通过整合鄂钢、柳钢、昆钢,迅速完成规模扩大。但从实际整合效果来看,并未达到重组预期。“这种整合并非只是武钢集团的个案,在行业整体下行压力下,其他企业的类似重组效果也相对不高。”张琳说,但这重整而不合的局面不仅消耗武钢本部的资源,而且导致被兼并企业的反弹迹象,其它厂由于产品、技术、管理等原因自身经营能力相对较弱,对公司整体业绩贡献不大。

“但如果武钢集团能增强管理能力,其无论是整合,还是在技术输出商业模式上都有增长空间。”张琳认为,在钢企的管理体系建立上,宝钢相对走在前面,如果这种管理模式能被武钢集团更多的借鉴,其可以发挥武钢在技术输出方面的潜力,且整合的核心其实是先进管理方式的输出,若管理能力优化,其历史遗留的问题,也可以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思路。

海外矿产资源处置待解

在邓崎琳的任期内,武钢集团另一项战略性的突破为海外矿产资源的布局。

在武钢集团的成本结构中,成本指标一直被视为其短板。武钢集团原董事长邓崎琳在多个场合均透露,武钢集团的资源自给率不高,而身处内陆,其每吨铁矿石成本比同业高出100多元。

为了打破这个瓶颈,武钢集团早从2005年开始谋划进行海外资源开发,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给了武钢进入这块市场的机会,其利用当时国际市场诸多资产估值降低的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铁矿石资源,到目前为止,其已在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利比里亚等国布局铁矿石项目。

此前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到2013年末,武钢集团已在全球5个国家合资合作开发了8个铁矿项目,掌控了400多亿吨海外铁矿资源。

今年1月,武钢集团还将原海外矿产资源事业部和武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重组,整合为武钢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其主要职责是统筹矿业发展。而武钢集团曾计划将这部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但因当时股价倒挂,最终被搁置。

“但海外找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张琳说,从实际的运作效果来看,目前的进展相对来说并不快,本身矿山开发的投资回报周期长,走出去的国企,普遍会遭遇当地文化、政策等各种不可控制的风险,导致走出去的企业会遭遇到当地所投项目被暂时搁浅的尴尬。武钢集团也不例外。在这种局面下,马国强如何突破?成本高的难题如何解答?这将考验武钢集团新任领导层。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