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能源互联+万亿配电网:如何投资?

   2015-10-13 北极星配售电网1460
核心提示:习大大9月26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了《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讲话,并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

习大大9月26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了《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讲话,并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习大大力推全球能源互联网,而且把它放在与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支持中心同等地位上,足见全球能源互联的重要。

2015年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条件分析

习大大在讲话中也说了,全球能源互联的目的是推动清洁绿色发展。而建设能源互联网、实现清洁绿色发展的基础支撑则是配电网。因此一个月前,我国公布了一项与此相关的重量级措施: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分别在9月1日前后发布文件,计划未来5年投入至少2万亿元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

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为实现能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时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全球能源互联网已经成为落实能源革命和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技术支撑。

中国为何在联合国峰会上倡议“全球能源互联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指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以各国泛在智能电网为基础、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简单说,就是“特高压电网+泛在智能电网+清洁能源”。传统的能源发展模式已经被证明不可持续,未来需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等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配置传输基础设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消纳可再生能源。

立足全球,统筹可再生能源开发、输送和利用,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网络,这就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也打开了全球气候合作的新思路。一个国家或集团的气候谈判立场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难免各行其是。而全球能源互联网提出了一种全球资源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全新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全球减排目标,而且可以降低减排成本。同时,全球能源互联网还可以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区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南北差距,并大幅减少印度、非洲等地的无电人口,实现联合国提出的“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最终实现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国际合作新局面。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承受的减排压力与日俱增。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也迫切需要改变被动应对的局面,提出新的建议和主张,发挥大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中国同时宣布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也正是这样一种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在这一背景下,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行动方案,成为联合国峰会上的中国倡议就不难理解了。

从习大大推广能源互联到投入2万亿建设配电网,我国在清洁绿色发展上可谓不遗余力。特别是2万亿的真金白银,如此庞大的投入到底会产生什么作用及更深远的辐射意义?

1、看得见的远大目标

2万亿配电网建设改造计划正是在为能源互联的远期目标打基础的。看看这个计划的表述:“加强配电自动化建设,构建智能互动服务体系,探索能源互联新技术”,“推动智能互联,打造服务平台”。这里面包含的用户信息互动、分布式电源接入、智慧城市等项目,可以说正塑造着能源互联的基础蓝图。

2、产业升级的临界与转型

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未来的能源互联而投入如此巨资,显然不符合“少花钱办大事”的精神。我们认为,现在推出这项计划,也有稳增长、调结构的需求。国家发改委指出,“为落实中央稳增长政策,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提出配电网的指导意见。可见,推进配电网建设改造这一庞大计划,应是国家“稳增长组合拳”的拳法之一。

以配电网建设改造为例。当前我国配电网的现状是,配电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相对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供电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以配电网建设改造作为投资的切入点,既解决了民生现实问题,又能够带动相关制造业水平提升。

调结构是当前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方针,被称为“一线任务”。配电网在促进调结构方面的作用,两个例子足以说明。例子一:某地农村配电网很弱,百姓想买个空调用,结果一开空调就断电,那配电网不就成了抑制消费的祸首了吗?因此,配电网的坚强与否,与消费有很大关系。例子二:某产业园区引进一家生产精密零件的制造企业,刚一开工电压就波动剧烈,导致生产线上所有产品产生瑕疵而报废,那这家高技术制造企业还有得发展吗?因此,配电网坚强与否,与高端产业发展有很大关系。

3、配电网与地区及城市转型升级关系

基于目前我国城市群的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群仍将是以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为主。但如果按照目前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来看,在没有实现转型升级之前,生态环境就将无法承受。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保证充足的能源供给的同时,要用清洁的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另一方面,促进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降低对粗放型增长模式的依赖,而这有赖于配电网络的更加成熟和完善。

习大大说的全球能源互联网还有这4个关键点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项集能源技术变革、政策措施完善、生产消费模式与价值观转变的巨大系统工程,涉及到能源产业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系统设计到能源互联技术的实现还需要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

1、需要推进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立是将能源传输“点对点”模式变革为“网对网”传输模式,这不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这就需要先在区域建立能源互联网。我国周边的湄公河次区域已经有了相当好的的能源互联网物理基础,欧亚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的邻国和主要经济体之间也开展了广泛的电网互联设想和实践。在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能源互联也是其重要支撑,这将会是连接欧亚非的重要能源桥梁。

2、需要统筹规划与设计。从世界范围来看,清洁能源与能源消费都存在着逆向分布的特征,因此要实现全球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必须解决清洁能源电力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难题,需要明确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思路以及整体结构框架,并针对世界能源分布特点、用能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络体系。

3、需要集中研究能源互联网中关键技术问题。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下,为满足新能源的大规模输送和安全消纳,应尽快开展全球能源互联网中信息交互技术、智能电网控制和调度技术及分布式电源协同控制技术等先进关键技术,给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储备。

4、需要加强国际能源合作。联合国大会将2014~2024年定为“联合国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十年”,清洁能源正逐步主导世界能源格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需要各国各地区的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各类项目。在管理方面,要由相关国际组织牵头,抽调管理专家担任项目人员,组成全球能源互联网项目组;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发挥各国能源技术优势,各国负责自身在能源领域的优势项目,利用各自的能源技术优势共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习近平主席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特别强调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全球能源互联网将建立新的能源利用体系,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新途径,将推动全球能源产业生产、运输、消费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变革。因此,我国需要抓住这一重要发展契机,积极探索构建国际能源合作的新体系。相信《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提出的创新思路将在推动中国能源革命及国际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将为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源互联网深度融合成大势所趋助力我国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专家认为,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中,能源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这不仅会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而丰富的服务,也将推动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助力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

当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过高,亟需向清洁化、绿色化转型。而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往往具有间歇性、分散性等特征,这类能源大量纳入电网,对电网的挑战非常大。

不过,伴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通过智能电网、微电网、特高压输电等技术推进应用,未来将更好地对分散和较小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进行整合和利用,解决弃风弃水弃光等问题,有效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在其撰写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书中描绘了这样的愿景:“奔腾的流水、过境的大风、普照的阳光、涌动的海潮等自然界的能源,将会通过无数水轮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光伏光热装置、海浪发电机等载体,转换成电能,造福全人类。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生产出66万亿千万时的清洁电能,这一数字比2010年增长近10倍。充沛的电能将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

目前,我国在特高压、智能电网和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建成一批智能电网重大创新项目。我国已成为世界风电并网规模最大、光伏发电增长最快的电网,中国电网技术装备和安全运行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建成“三交六直”9项特高压工程,在建“四交三直”7项特高压工程。

刘振亚认为,未来几十年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期,总体分为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三个阶段。从现在到2020年,加快推进各国清洁能源开发和国内电网互联、智能电网建设;到2030年,推动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互联;到2050年,加快“一极一道”能源基地开发,实现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

“能源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认为,随着新技术不断出现,各类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可能。但眼下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的共享。比如,美国非常规油气开发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披露的规定和资源的共享。我国能源领域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开放。

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也认为,能源本身就是一个互联互通的体系,未来发展的趋势应该是形成以买方为主导的体系。而现在我国仍是以卖方为主导的定价模式,很多能源价格仍是政府定价。这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改革。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